300块钱两小时_青春华章|在祖国大地上找寻“思政谜底”_附近300块上门一条龙

admin 80 0

新华社天津9月19日电(记者白美人、黄江林)于都河畔、赣南红都,每一抔红土都有关于“红色”的故事。

已往十多年的时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一博不仅把这些故事带到了南开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更率领学生走访了各地苏区。

“走过来时的路,感知这条由英烈名字铺成的荣华大道,才气让学生加倍受教育。”刘一博说。

在福建省连城县新泉镇,刘一博给学生们授课并一同讨论。新华社发

从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结业的学生事情指点员,到一名思政课西席,刘一博深知青年学生的头脑与需求。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用创新的方式方式,让学生在广漠的祖国大地上寻找思政课上问题的‘谜底’,用这些‘谜底’真正触动他们的心里,从而去践行爱国之情,才是重中之重。”刘一博说出了自己的思索。

带着这样的思索,从江西瑞金的红军义士纪念塔,到湖南桂东的第一军规广场,再到寻访老红军……2012年起,刘一博就最先率领学生踏上苏区这片红色文化土地,开展社会实践之旅,并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

刘一博的学生马红英,现在已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为了寻找心中的谁人“谜底”,她曾介入、组织了20多次师生偕行红色专项社会实践。

“入学第一课上,我知道了南开大学第一位革命义士于方舟的故事,不禁深深思索,年轻的他以身许国时的铮铮誓言为何云云坚定?”马红英说,带着这样的思索,她与同砚们踏上了“红色之路”。“当有一天,我站在川陕革命凭证地红军义士陵园,望着眼前成片的、碑身只有五角星的无字墓碑时,似乎获得了谁人穿越时空的谜底。”

代表苏区精神的“红色”,就这样和代表南开大学的“青莲紫”,在思政课上“相遇”,激励着一批批南开学子。

“将学校中的思政小课堂,与广漠天地间的思政大课堂融会,让课本上的内容,通过实践鲜活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才气让思政课真正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刘一博说。

在南开大学,不仅仅有坚持了十多年的“师生偕行”苏区实践。为了让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最先就要扣好”,南开大学在传承“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实行师生“同砚、同研、同讲、偕行”的实践育人模式,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

据统计,近5年来,学校累计支持5万余人次师生组成1万多支“师生四同”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流动。在刚刚已往的暑假,就有536支队伍近4500名师生奔赴天下各地介入社会实践。

2023年至今,学校在25个省份确立了90余其中国式现代化墟落事情站。依托这一载体,为解决墟落振兴中的痛点堵点问题提供“南开方案”,也为学生们提供“思政课堂”。

行走的思政课,不停厚植着青年们的爱国情怀。近年来,一批批南开学子接续奔赴新疆、西藏、甘肃等地支教;每年报名参军,投身祖国强军事业的人数也在不停上升;在墟落振兴的一线,亦有不少南开学子的身影……

“一起走,一起访;一起走,一起思。学生见证历史的变迁,我见证学生的发展。”刘一博说,他将和同事们一起,扎根祖国大地上好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手段。

【责任编辑:于涵】